廣告科技簡報:AI驅動的利潤再分配其實只是舊瓶新酒
台灣廣告技術行業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這一點如同十幾年前的中期一樣引人關注。自從廣告技術進入媒體行業以來,不斷的技術革新和經濟變遷在塑造著這個領域。然而,這一次是否真的有新的變化?我們需要深入探索近期所發生的一切。
最近一段時間,市場上充斥著有關AI驅動的媒體優化和品牌安全策略提升的討論,以及買賣平台之間動態如何不斷改變的消息。這中間引起特別關注的是Scope3公司在AI驅動的品牌安全和廣告策展能力上的最新推出。對於那些在程序化廣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來說,這些變化當然非常值得關注。
隨著品牌安全技術的不足和被誤用問題的持續存在,以及廣告技術中間商對擁有自由和強大媒體的公開支持,我們清楚地看到,行業內外對於如何更好地實現利潤分配有著極大的興趣。
廣告技術中的再分配
近期,源於Scope3推出的新策略,不少媒體內部人士指出,這種變動使得供應方平台(SSP)與需求方平台(DSP)的角色進一步調整。這些調整表明,供應方在資金流動的決策層面上獲得了更多控制權。長期來看,這意味著DSP將降低為單純的交易層次,不再主導關鍵決策。
雙方觀點各異,但可以明顯感受到供應方的優勢,某些觀察者稱之為“超級信號聚合器”的策略加強了它們在媒體啟動中的作用。但是,這種變化是否導致廣告技術中間商的進一步整合,仍然有待觀察。
多位出版方對Scope3新策略法提出質疑,儘管中間商公開強調自由與強大的媒體環境,但實際上笑到最後的卻從來不是出版商。
瀏覽器的權力
另外,一系列揭示Google“隱私沙箱”計劃進展的討論凸顯了大型科技公司巨大的影響力。這些公司決定著瀏覽器選項,甚至間接影響著整個廣告和媒體行業。基於此,IAB科技實驗室推出的開源“受信任伺服器框架”尤為重要,目的是幫助出版商在數字廣告中重塑控制權。
Anthony Katsur,IAB科技實驗室的首席執行官,強調了此舉的重大意義。他指出,“夠了,數字媒體行業已經防守太久,看著瀏覽器制定規則,出版商的收入卻在下滑。”
這些情況讓我們看到在這樣一個快速變革和活力四射的市場環境中,行業內外的種種挑戰和機遇,未來的發展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媒體生態,也許令人難以預期,但絕不缺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