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品牌在X平台面臨的挑戰與決策考量
儘管Elon Musk的社交平台X在大量降價和壓力的情況下試圖吸引廣告商,但台灣與國際上的大品牌依然對此保持冷淡。品牌選擇是否在X平台上投入資金的計算公式,與過去相比並未有太大改變。
根據eMarketer的資料,X平台的營收預計將增至23億美元,年增長約21%,但與收購前的收入相比仍有差距。即使如此,大品牌仍顯得不願意回流。據Sensor Tower的統計,有66家店仍未重新投入資金,而在平台上恢復投資的品牌例如美國運通,投入的資金僅達以前20%的水準。
X平台已經採取了各種方式努力吸引廣告商回流。例如在今年第一季,平台向Omnicom Media Group的客戶提供了多種折扣方案,其中包括給予新品牌高達50%的免費庫存,並對於購買新產品的客戶額外提供15%的折扣。即便如此,根據廣告媒介公司內部的員工透露,這些刺激手段對未重新進駐平台的品牌來說並沒有太大實質意義。
那麼,台灣的行銷人員和媒體購買者到底是如何選擇平台的呢?根據不同平台的受眾結構、品牌安全性及價格表現等多方面的考量,他們會選擇最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投資平台。
首先是受眾匹配度, X平台對於某些類別品牌仍然具有吸引力,例如娛樂和媒體品牌。但並不是所有品牌都符合他們的受眾結構。當一個平台無法提供足夠的受眾群時,自然無法吸引廣告主的目光。
其次是績效評估。透過比較不同的平台在品牌知名度、獲取率等指標上的表現,行銷公司會根據這些數據決定廣告資金的投放額度。如果某平台的廣告表現能打到一如既往的水準,那麼只能用“貴”來形容它。
最後是品牌安全問題。廣告主十分重視品牌安全,如果X平台的廣告內容可能和不當資訊相連,則廣告主會考慮撤回資金。儘管X平台在這方面的改進得到了一些認可,但仍未能徹底說服廣告主。
總的來看,X平台預計還需要更多時間來修復其在廣告業界的信譽問題。在那之前,大品牌可能仍將視其為“其他考量”。
這對台灣在內的眾多品牌來說意味著,在X平台進行廣告投放時必須更加謹慎,並仔細衡量其帶來的潛在利益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