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週的《向上提升》中,我們採訪了一位來自英國的產品經理Sidiq Rufai。他分享了自己從行銷轉戰產品管理的旅程,以及在獲得英國第一份工作前面臨的多次拒絕。

如果你的職涯旅程是一部電影,片名會是什麼?為什麼?

我的職涯就像是從一根柱子移動到另一根的過程,每一步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奠定基礎。攝影讓我接觸到撰稿,而撰稿成為內容管理的基石。隨著內容管理,我成為數位策略師。現在,我的位置只是另一根我可能看不見的柱子。但從這裡開始,我開始設想到創業,建立自己的事業。

請分享你進入科技產業的旅程

我一直熱衷於廣告,不只是廣告本身,更是創意的構想。例如,當我看到一個看板或廣告活動,我不會專注於它是否打動了我,而是更著迷於背後的過程:他們如何想出這個點子?他們放棄了多少其他想法才找到這一個?這份好奇心最終引導我踏上撰稿的道路,儘管我的進入方式並不循規蹈矩。

我記得造訪一家廣告公司,和創意總監討論買相機的建議。結果索性因為這次對話而獲得了撰稿的工作。我並沒有從小就夢想到廣告公司工作,但我已涉足於創意領域,所以一拍即合。一年後,我轉職做內容管理,開始思考廣告效果分析、如何改善等問題。而這個轉變激發了我對數位策略的興趣。

從那裡開始就是一陣旋風。我在X3M Ideas擔任數位策略師,管理廣告、分析數據、協調整個廣告活動。在奈及利亞,行銷是一種獨特的挑戰,職責並不僵化,所以你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事情。我最終意識到我想要創造事物。我對理念背後的運作原理一直充滿好奇,因此我開始轉向產品管理。X3M Ideas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在疫情期間加入,這是行銷的一段混亂時刻,也在那裡我初次接觸科技公司並制定產品藍圖。我隨意提到將投票和訂閱結合起來,而它成為了《BBNaija》的關鍵功能之一。

最終,我決定修讀數位商務碩士,希望專心致志於產品管理,徹底拋下行銷。現在,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從幫助金融科技公司推出國際匯款產品到管理英國大型零售公司移動應用程式的過程中,一路走來佩戴著多頂帽子,擁抱挑戰,不斷探索創意的根源。

有行銷背景的你,是如何應對技術上的複雜性的?

我會說是‘固執’,當我想要某種東西,我就全力以赴。對我來說,我成長為一名增長產品經理,儘管有技術方面的挑戰。技術產品經理更關注於編碼、使用者體驗和工程方面,而增長產品經理則考慮產品如何創造收入或者達成特定目標。此刻,我同時涉足這兩者。

我的首次創業經驗真正塑造了我對於產品管理的看法。我甚至參加了 QA 測試課程來提升技術知識,學習手動及自動測試,並獲得了認證。這並不容易—沒人警告我需要撰寫 Selenium 腳本或學習 Postman,但這為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便與工程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信不信由你,工程師會在技術方面想糊弄你,若他們以為你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但話說回來,我不相信要成為一位偉大的產品經理必須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我認為最優秀的產品經理不一定是編碼專家—他們只是卓越的溝通者。他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該與誰交談,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願景來實現。重點在於看到大局,管理人員、流程,最終還要管理產品本身。

在當今世界,隨著像 AI 這樣可以查詢代碼的工具出現,更多地是理解如何管理和影響他人,因為在一天結束時,關注的焦點是顧客。你如何服務他們?你如何管理團隊來打造產品並實現目標?這就是事情的核心所在。

在你的領域中,什麼是人們通常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你建議他們如何克服?

在產品開發方面,我認為很多人過分追求金錢,而忽視了真正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是的,企業有自己的目標,但客戶應該永遠是優先。每週我都會跟客戶對話,從零售業的人或是使用者中尋找,諮詢他們對應用程式的看法和可以改善的地方,持續獲取反饋。

最終,客戶是給我們付錢的人,所以在不與客戶對話的情況下建立功能是一個錯誤。你需要著迷於理解他們。雖然客戶不總是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但他們可以告訴你不想要什麼。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那你就成功了一半。目標是確保產品符合客戶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然後想辦法讓他們使用它。

我還相信,害怕開始是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礙之一。在生活中,失敗並不是不開始,而是不嘗試。我在英國找第一份工作前申請了超過400個職位,這不是開玩笑。但我從每次拒絕中吸取了教訓。

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害怕失敗。你必須讓最壞的情況發生,這樣你才能從中學習。繼續前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標。科技世界充滿了各種干擾,但專注於先在一個領域建立深度,而不是嘗試同時在一切方面變好,這是關鍵。

隨著時代的變化,薪資待遇上有顯著改變嗎?如果有,您是否將其歸因於某些原因?

在我目前的職位中,自我加入以來不到一年便獲得了兩次加薪。我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們有OKR和清晰的績效指標,我確保我的貢獻是可以衡量的。我會展示我的成就,將它們與同事比較,並理由充分地指出我的薪資過低。談判的藝術就在於你的知識和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人際關係」意味著你如何把自己的價值表達得明清晰晰。如果你在沒有爭取籌碼的情況下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面臨被拒絕的風險。

對我來說,籌碼根植於我的角色。我掌管公司的移動應用程式部分,雖然我不是無可取代,但我建構了一個需要時間和資源才能複製的結構。在談判時,我指出培訓新人的成本將比留住我更高,還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

我還將我的立場連結到切實的好處。比如優化我的效率能增加投資回報率,從而讓我的貢獻變得更加有價值。但超越金錢上的理由,建立一個良好的與經理開放對話的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我的經理珍視心理健康,認為開心的員工會更有生產力。這種開放的關係影響了談話的走向。

當然,對我來說,談判不僅僅是關於錢,而是自由。我希望能在一周中有兩到三天能在家工作。我拒絕過要求每周五天在辦公室的工作,因為這與我的優先級不符。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薪水,這關係到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工作的自由。

這話說回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優勢或選擇權,我很幸運能從相對強勢的位置進行談判。我知道自己能帶來什麼,並以感覺超乎尋常的方式陳述它。重要的是不要顯得絕望,出於絕望進行的談判往往會起反效果。

總的來說,談判在於理解你的籌碼,包裝好它,知道跟誰談。不管對方是經理還是主管,你需要針對聽眾量身打造你的演講。而擁有籌碼,不論是什麼,去找到並運用它。

在全球科技環境中你有處理過哪些文化差異的經驗?

讓人驚訝的是,這裡居然有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我不習慣。在來自於一個初創公司的環境中,你應該明白—那是一個瘋狂的世界。現在,我在一家規模更大的公司工作,英國的Matalan,一家零售時尚公司。

讓我給你舉個例子。有一次我桌上有太多工作要處理,結果我晚上六點還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在我之前的工作中,我晚上九點還在Slack上,和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工程師對話,跨越時區,幾乎日夜不斷運作。所以當我6:30離開,第二天一早第一個到辦公室時,我的主管還問我是否一切正常。這對我來說真是個奇怪的談話。

我不得不開始適應這種平衡。這教會了我欣賞工作外的生活。這裡,如果加班,公司會另外付上加班費。與初創公司光說是「9到5」,其實過著「5 AM至9 PM」的生活大相徑庭。

另一個調整是小談話。在此之前,我不太重視。但現在我明白了小談話的力量。有時,我會練習要怎樣表達我的想法以獲得某個理念的支持,然後通過聊一下天氣或說點瑣事來開始對話。突然間,我們就聊了起來,拉近了關係,因而對我的工作更具支持性。小談話能建立意想不到的連結。

適應文化差異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起初,大家對我的尼日利亞口音不太習慣,但現在,通過小談話,他們習慣了。我們甚至辯論過英語的字母有多麼浪費!我學會了理解同事和客戶的人口統計特徵。

在尼日利亞,客戶更難取悅,總是希望有更多的東西。這裡的人則更為感激,會主動提供反饋,無論是好是壞,是完全不同的動態。

最終,適應能力成為我最強的技能。我學會在不同的人和情境中調整自己,這讓一切變得不同。

對成功的職涯來說,你的理解是什麼?

對我而言,成功包含兩件事情。首先,我想打造一個全球10%的人不能缺少的產品。那是我的夢想—我自己的產品管理界的歐冠或世界杯時刻。

在某個時候,我以為這會是Google Maps。我是指,想一想: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你很可能都在使用某種類型的地圖應用程式。我記得在英國感覺完全迷路時,Google Maps解救了我。目標一直是,並且仍然是,參與到一些基本能影響人們生活的大計中來。

第二,我把我的人生視作產品,我的願景是實現真正的自由。對我來說,自由是無論已知和未知挑戰都能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律。它關於擁有時間、資源和心態,不管是去巴哈馬旅行還是製作應用程序。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成功意味著達到一個同時擁有影響力和自由的點:能夠創造一些改變性事物的同時也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你認為哪些技術技能在你的職業發展中最有價值?

我會說溝通是最重要的。知道你想要什麼並讓其他人支持你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說,能夠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就像超級英雄;他們影響他人行動,這絕非易事。

我的職位有很大一部分在於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交談:工程師、設計師、市場人員等等。這是關於呈現我認為需要完成的工作,並以數據支持,因為我與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合作,他們會質疑一切。

這不只是說話,這關係到建立信任。我常常要說「不」,很多人相信他們的功能是最緊迫或重要的,但如果一切都是緊迫的,那就真的什麼都不是。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優先排序,讓其他人相信我的「不」是戰略性的,而非武斷的。這不容易,有可能導致怨恨,有的人試圖繞開你,或者產生挫折感。但這取決於你如何說,如何應對後果,以及如何維持這些關係。

即使我不是一個技術人,但我依賴分析來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我不僅僅依靠假設來說話;總是有假設和數據來支持它。如果我認為某些事情會或者不會有效,我能解釋為什麼。當我犯錯—這是常有的事情—這是關於處理餘波和向前推進。

對我來說,溝通是我每天都在努力提升的核心技術,學會清晰且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你的領域中,產品負責人和產品經理的職責常常被混淆。兩者之間有何區別?

首先,我會說這取決於個人,但產品經理設定願景。就像說,「這台 MacBook 是為了服務1萬名設計師而設計的」。產品負責人則負責實現那個願景所需的任務清單,與工程師密切合作來交付。產品負責人在第一線安排衝刺、運行檢討並管理日常執行,而產品經理則專注於大局,將產品使命與商業目標對齊。

最終,這兩個角色都至關重要並相互交織。若出現問題,產品負責人會面臨立即的責備,但產品經理會受到最多的檢視,因為他們代表著更廣泛的願景。

對我來說,在一家精益創業公司開始的經歷塑造了我的方法。我既是產品經理又是產品負責人,平衡著策略和執行。

這關乎於你如何定位自己以及公司如何定義這個角色。無論身為產品經理或產品負責人,目標都是一樣的:提供滿足企業目標並服務使用者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