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品牌對創作者行銷的投入持續擴大,但這些增加的資金卻未必直接流入創作者的口袋。事實上,許多品牌將這些預算更多地用於第三方的媒體庫存,以達成與創作者相伴的廣告效果。
今年的行銷市場預估將在創作者行銷渠道上增長超過 12%。例如聯合利華 (Unilever) 等廣告主承諾在年底前將其行銷預算的一半花在社交渠道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創作者的贊助合約會同步增長。不少品牌選擇在 Meta 的合作廣告與 TikTok 的 Spark Ads 等媒體上投入更多,同時探索聯盟行銷等可擴展方案。
Worthi 行銷機構的 Cindy Okereke 指出:「他們原本用於線性電視的大廣告投入,如今被拆分用於加強和支持創作者經濟。」這表示品牌正從傳統媒體轉向與創作者合作,然而這些合作並非直接的贊助,而是通過平台付費媒體來實現。
另一方面,根據 Collective Voice 的《2025 年節日創作者商業報告》,創作者的營收策略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70% 的創作者表示,傳統的贊助內容只佔其節日期間內容的不到四分之一,相反,他們正集中於績效驅動的策略,例如聯盟行銷。這表明聯盟行銷不再只是補充性選項,而是成為創作者和品牌的重要收入來源。
透過 CreatorDB 的數據,在 2025 年 1 月至 8 月期間,YouTube 上的聯盟行銷投入以每月平均 6% 的速度增長,而贊助影片的增長則相對較小。據 Omnicom 旗下的白金花娛樂公司 (Platinum Rye Entertainment) 的 Lisa Singelyn 表示,品牌的創作者行銷支出比例正逐漸轉向由第三方管理的庫存,而非直接與創作者的合約。
這一轉變在 McDonald’s 或 Nike 等全球品牌中尤為顯著,這些品牌擁有更大的預算,以及對規模和控制的更高需求。小型和中型企業,特別是直銷公司,對此類策略的投資也同樣增加。
同時,由於算法變化影響了創作者粉絲數所能真正代表的影響力,品牌更偏愛確定的廣告曝光量。Harley Block,創作者媒體公司 IF7 的 CEO 表示,付費媒體能保證對品牌的影響者內容達到一定的印象數量。
創作者也因此被迫在商業合作方面更具商業頭腦,他們開始提升自己的價格,以彌補品牌在多個平臺廣告中使用其內容的情況。創作者逐漸認識到行銷資金流入這些領域,於是參與了更多第三方創作者行銷機會。
Stephen Titus,創作者行銷平臺 Faved 的 CEO 指出,隨著品牌愈發關注創作者行銷支出的 ROI,品牌策略的趨勢向付費媒體及聯盟靠攏,這並非壞消息。這些支出增加的資金大多來自品牌的付費媒體預算,而不僅限於原有的創作者預算。這意味著品牌在創作者相關的付費媒體上的支出增加,實際上對創作者經濟而言仍是一種資金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