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謹慎的籌資環境中,完成 A 輪融資只是開端,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自我崩潰的情況下成長。Condia 執行長 Benjamin Dada 與談人 Biola Alabi(Delta40 Venture Studio 投資合夥人)及 Norrsken22 的 Lexi Novitske 就創辦人如何避開後 A 輪成長陷阱進行了一場坦率的對話。

Dada 解釋道,「大多數創業公司從種子輪到 A 輪需要約 22 個月的時間。因此,當你終於達到這個里程碑後,下一步該做什麼?你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Novitske 表示,儘管大環境延長了籌資周期,創辦人在籌集 A 輪資金時就必須考慮 B 輪的指標。「如果你的 KPI 沒有達標,」她警告說,「你可能還是能籌集到下一輪,但動力會很慢、融資規模更小、估值也會降低。」

她指出陷阱早在創辦人訂定成長目標時就已開始。許多人仍追求虛榮指標,忽略投資者現在要求明確的盈利能力和高效益的增長。「過去我們著重於 GMV,」Alabi 說,「但現在的對話圍繞在客戶留存、盈利能力和最終收益。你還是需要展示成長,但必須是永續的。」

Alabi 進一步強調從 A 輪到 B 輪的人員變革對許多創辦人來說是個“震撼”。「你不再被視為一家初創公司,而是一家成熟企業,」她說。「人們期望你有合理的領導團隊。」她表示,太多創辦人仍停留在“創辦人包辦一切”的階段,無法有效地授權或信任團隊,最終導致倦怠、執行力薄弱和不良的人員管理,這是在釋放成長潛力上被忽略的“軟實力”問題。「軟實力變得相當重要,」她強調。「你不僅是構建產品,而是在建立一個業務。」

雙方發言人均認為,創辦人往往低估投資者在 A 輪後的期望轉變。成長不再足夠,不僅要重複且有效率,還需有穩固的財務紀律。「我們現在看到的最佳公司,」Novitske 說,「仍有數百萬美元的銀行存款,因為他們聰明地募資、有效運營,即使再過二十四個月還不需要再籌資。」

Alabi 補充道,可擴展性不只是成長率,而是如何應對波動。「投資者想知道:你能否超越地域的波動?」她說。「否則,你會陷入解釋數據下滑的困境,而不是展示你如何通過成長來對沖風險。」在某些情況下,她提到,以美元計價的收入流已幫助公司在面臨本地貨幣動盪時,維持投資者的信心。

當 Dada 追問有關可持續擴張的實際建議時,兩位發言人明確指出:成長並不意味著花費。「提早多樣化你的收入來源,」Novitske 建議。「對招聘作出精選決策,你將支付優秀人才的高薪,但前提是他們確實能貢獻最終收益。」Alabi 讚同此觀點,敦促創辦人「儘早在建立效率上下功夫,即使運用人工智能」,補充道,許多 A 輪和 B 輪公司已在減少人員並自動化流程以保持精簡。

最後,所有參與者的一致訊息是顯而易見的。A 輪後就是話題與現實的交鋒場。持續成功的創辦人是那些從第一天起就計劃高效運營,注重留存勝於觸及,並打造能夠自主領導的團隊。如 Novitske 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你看不到把公司打造成億萬企業的路徑,或許該集中於盈利,為現有股東建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