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學界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進展備受關注。特別是一群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AI)成功破解了更便宜、更安全的儲能技術,這一發現揭示了水基電池的新潛力,或許能帶來減少污染和降低能源費用的巨大變革。這一切的關鍵在於AI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科學研究的速度,也開闢了全新的研究視野。
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跨學科科學部門主任兼斯特尼布魯克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威廉與簡·納普講座教授埃絲特·竹內表示:「AI作為一個重要工具,可以促進科學的進步。」該團隊的研究展示了通過將實驗與AI增強的理論結合可以獲得的洞察力。
在他們發表於《PRX Energy》期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理解為何鋅離子電池在充滿超濃鹽溶液時運行得更好。為了解此現象,他們訓練了一個AI模型模擬在原子層面上電池內部發生的變化,這是一台傳統計算機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研究發現,電池中的鹽類(氯化鋅)能防止水分子分裂成氫氣,這是常見的性能破壞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水分子不再相互黏附,從而穩定了電池的運行。此外,高鹽濃度還有助於鋅離子在電池部件之間移動,減少能源浪費並延遲電池衰減。
相較於鋰電池,鋅離子電池的製造成本更低,毒性更小。不僅如此,它們不易燃,使用廣泛可得的材料製成,或許將成為太陽能板等可持續能源的更佳儲存選擇,特別是在電力中斷或高能源需求時期。未來,不少太陽能安裝公司可能會提供此類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雖然這項技術不會立即取代鋰電池,但很快可能在電網儲能和緊急系統中應用,這意味著對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和煤炭的需求將下降,進一步改善人類的空氣質量。
AI的應用無疑加速了研究步伐,但其背後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這類模型的運行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耗電和耗水量都相當可觀。單單訓練一個大型模型所產生的污染相當於五輛燃氣車的排放總和。
即便如此,如果能謹慎運用這些工具來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使鋅電池的製造和儲存更加簡易,則清潔能源的使用將更加便捷,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勝利。
研究團隊的首席研究員路德表示:「AI和機器學習確實是研究複雜材料的一個遊戲改變者。」如果這般技術普及,必將為未來的能源技術帶來全新的可能性。